昨天,深圳特区报一口气推出140个版面,以此记录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走过的风雨。40年转瞬而过,时间的风景不断变化,在感叹深圳繁荣变迁的同时,特区报厚重的版面,也让不少媒体人回忆起曾经报纸的辉煌。
报纸曾经的辉煌
你有多久没看报纸了?
曾几何时,报纸作为大众日常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渠道,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,购买一份当日的报纸甚至是要靠抢的。报亭稍微去晚了,可能就买不到了。
在千禧年之前,中国报纸种类达2000多种,用纸量每年超过300万吨,成为世界上报纸第一大国。彼时,报纸Letou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,将政治时事、民生消息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新鲜信息刊登于报纸之上,人们通过报纸来认识和解读世界。曾经红极一时的《南方周末》更是号称“在这里,读懂中国!”
20世纪80、90年代到21世纪前10个年头,发展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,百万的发行量也只是入门级罢了。1980年时,《中国青年报》的发行量就达到了300万份。1994年年底,中国第一家都市报——《华西都市报》在成都问世。《华西都市报》发行后,都市报迎来了高峰期。到2005年,全国的都市类报纸达到287种,平均期印数4852.3万份。
2000年初,《计算机世界》报曾是中国最厚的报纸,售价1.5元,因为销量炙手可热广告投放量极大,长期保持300多个版面。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,买一份《计算机世界》报即便是原封不动当废品卖,也能赚回1.5元的购买成本。
而纸媒的权威性也很少有人挑战。
受限于媒介形式,电视广播尽管在当时也受到大众的喜爱,但信息通常犹如蜻蜓点水,往往是点到即止,难以深度展开,而报纸却可以连续数刊报道事件。
然而正是这个曾经的历史记录者,现在却在走向被历史记录的命运。
报业日落西山
2018年3月29日,《上海证券报》当期报纸达到1024个版面,创中国报纸版面最多纪录。
不仅如此,对于上证报而言,单日出版数百个版似乎还并不罕见。2016年8月26日,《中国证券报》出版的报纸就达到了908个版,比砖头还厚。
实际上,上证报之所以能发行这么多版面,是源于一项制度性红利。
1998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》强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,规定“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报刊上或者专项的公报上刊登”。而指定信披媒体,也很快乘上了政策东风,赢得了巨额广告收入,发行量激增。
而随着2019年新版证券法修订中,关于上市公司信披不再“指定媒体”的规定调整后,这样上千版面的的盛况也走入了历史。
而这或许也透露出某种关于传统纸媒衰落的隐喻。
四川日报首席Letou阮长安曾告诉传媒见闻:“传统媒体以前享受信息传播垄断地位,产生了垄断利润,但那是不可持续的也不正常的。如今,技术进步带来传播垄断地位消解,媒体全行业应该从垄断利润回归到平均利润水平,收入下降才符合经济规律。”
随着互联网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,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也出现改变,从前隔天才能够看到或者需要通过号外来传播的新鲜大事记,只需要新闻客户端后台编辑一条推送,就能做到上亿用户群体的覆盖。不管是从时效性还是多元性来看,纸媒的没落或许也是一种宿命。
2020年,仅1月1日当天,又有至少14家纸媒挥手告别。这些媒体包括:《武汉晨报》《本溪晚报》《拉萨晚报》《浙中新报》《百色早报》》《生活日报》《上海金融报》《城市快报》《七都晚刊》《北方时报》《自贡晚报》《天府早报》《吉安晚报》《退休生活》。
2012年,《纽约时报》电子版阅读量超纸质版,上个月,纽时的CEO Mark Thompson更是预言20年内该报将停止纸质版业务。
新媒体冲击下,报纸面临的困境着实令人感叹。
新媒体是报纸的救命稻草吗?
“融合激发了媒体更大潜能”。
如今的传统的媒体,在经营手法上变得更加多样化,纸媒经营已经不再依赖单一介质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,纸媒的确在盈利模式上做出了不小的突破。
数据显示,上海报业集团2018年总收入达35.29亿元。其中,集团新媒体收入占媒体业务收入的比重首次超过50%。而此时的上报集团已经从一家以报刊为主的传统报业集团,变成拥有网站、客户端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手机报等新媒体形态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。
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二级法人经营单位29家,涵盖户外广告、新媒体、文化物流、教育、房地产、金融投资、酒店、商业印刷等多个产业领域。2017年,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多元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69%。
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17年经营总收入17亿元,多元产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75%;2017年,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营收5.27亿元,其中,版外经济占总收入的70%。
在另一方面,媒介的更新迭代是无法阻挡的历史事实,而读者最关注的却始终是内容。
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推出app和新媒体账号以此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。但具体到报纸上,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依旧相当严重。全面深刻的深度报道、见解独到的新闻评论、公正有力的舆论监督和耐读又富有人文情怀的副刊作品严重缺乏;而多数读者不想知道、不必知道、快餐式碎片化的东西充斥版面。
原本纸媒可以利用其滞后性和权威性、专业性,在深挖内容的路上走得更远。继续其深度调查和系列报道以及独家内容。但由于做出深度报道往往需要付出高额成本,和承担更多的未知风险,报纸在缩减版面时,调查报道、深度新闻和评论首当其冲,自断了差异化内容的防线,反而让报纸失去了自己的宝贵优势。
所以,或与与新媒体的结合,是报纸的一条出路。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,如果没有好的内容,报纸真的还能有美好的未来吗?
相关新闻